我认为虽然文艺作品的本质都是引起情感波动,但是从读者获得的角度来讲,这种情感活动是不太一样的。甚至有一些引不起人的情感不同或者引不起你的,但是可以引起他人的情感波动,跟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有关,也跟一个人的阅读层次有关。
1
每一个人的阅读历程不一样
每一个人从小到大,有些人每天都在读书,有些人一年没有读上几回,有些人从来没有过,这种对于阅读的不同理解,其实恰恰就是文艺作品能够带给你多少刺激的问题,如果一个在厂里住宅,读了很多年的城市,文学的人去直接的进入乡土文学的圈子,就无法去真正的理解那些感动和那些很细致的内容,这些都是非同样情境状态下的人无法理解的状态。因此每一个人读过的书不同的名词,也使得每一个人所对于文艺作品的理解和感动也不相同。
2
每一个人对生命理解不一样
我用作品所能带给人的感动大部分是悲剧或者在悲剧之后的喜剧等等,内容上的出现。对如果他对同一件事的,理解不一样,那就意味着她无法去被情节和内容是打动,没有共鸣,就没有情感波动,这种情况波动的情况下,就怎么谈这本书和那本书之间的比对呢,没有更为公正的裁判每一个人都只是从自己的生活当中寻求情感上的理解和共鸣。
3
每一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不一样
每一个人的文化背景都具有着极为相当大的悬殊状态,一个在英语的语境当中,生活的人无法直接的去理解在汉语语境之下的《红楼梦》,《水浒传》等著作,也更无法理解像《论语》等,更为深入的著作,同样的,我国的人们也在理解西方的传统和习俗的时候会出现极大的差别。虽然人类的情感都有共性,但是人类传统文化之间是没有太大的共性的,而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硬要说情感触动,那就意味着这种情感注重只对自己的文化环境有效,而对其他文化环境来说是无效的。
4
总结
我认为,虽然文艺作品的本质是引起情感波动,但是每一个读者对于阅读历程,生命理解和文艺背景方面都不一样,因此这种高低是不太标准的,并且是无法分出高低的。
文艺作品门类繁多:曲艺,相声,戏曲,传记,小说,诗谣歌赋,杂技,说书等都属文化艺术范筹。
文艺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或消遣,或追求,或学习模仿。"利用小说反党,是一个发明"的论断,说明文艺作品含有较强的政治性质和精神情绪干染鼓动激励作用。
我们熟知的四大名著,还有《金瓶梅》《三言》《两拍》《西厢记》等古典小说多存精华与糟粕。其正负作用力取决于受用者。就象一瓶茅台酒,在君子的嘴里其味芬芳优雅。在酒鬼的肚里会大闹"天宫″,使人丑态百出。文艺作品何尝不似美酒。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