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时候,杭州城区人口大约有510万左右。510万人口,包括目前萧山桐庐淳安等等在内的的各大县市区。其中六大主城区大约120万人口(当时还有半山区,后和拱墅区合并,后来就成为了五大主城区)。在加上余杭区大于150万左右年鉴统计里有,比较权威。
很遗憾,一个都没有。君王长期驻跸于杭州,仅见于钱氏吴越国、赵氏南宋。
吴越国只是十国之一,还够不上是一个朝代;宋朝法理上的都城是开封,杭州的名分只是行在。

公元907年,钱鏐建立吴越政权,占据两浙一十三州,定都杭州。因为地域狭小,三面为强敌包围,不得不奉北方王朝为正朔。北方先后经历梁、唐、晋、汉、周五代及后来的宋室。
老钱家无一例外地接受其册封,并尊其为正统。靠着这样的策略,吴越政权存在72年,相比其他短命的政权来说,已经算是一份不错的成绩了。
吴越国定都杭州是实实在在的,但可惜的是,它并不是一个朝代。就连钱镠的谥号“武肃王”都是后唐朝廷给的。

北宋覆灭之后,赵构于1127年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继位,当时的情形,中原腹地也守不住呀。两年之后金兵突袭扬州,于是赵构仓皇窜至杭州,将其作为行宫。并改称其为临安府,用“临安”二字足以说明其地位了吧。
直到绍兴8年(1138年),才承认了临安的地位。但法理上的都城仍然是开封,临安的官方称呼是“行在”。这一地位一直延续到1279年崖山海战才算结束。
这个词在汉语里的意思:1.天子所在之地;2.特指天子巡幸之地;3.走路的动态表达。无论哪种意思来看,杭州都不能称之为南宋正式的都城。
宋朝时期,实行多京制: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河南洛阳)、北京大名府(河北大名)、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
临安的地位在四京之下,确实很难将其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都城,毕竟涉及法理道统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杭州在这点上来看,还是比较悲催的。第一次建都的,是个地方小政权,很难称之为一个朝代的都城;第二次建都的,就连天子本人,也不愿给它一个正式的名分。
如果非要纠结于杭州到底做过哪些朝代的首都,确实格局显得小了。毕竟作为都城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地方的实际价值。
只要知道吴越72年,南宋141年。杭州的历史上一共有213年,都有皇帝在这上班也就够了。
杭州是两朝古都,曾是吴越国和南宋暂时的都城,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
吴越: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于杭州。当时的杭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盐官、余杭、富春、桐庐、于潜、新登、横山、武康十县。
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钱塘自五代时,不烦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70里,作为防御。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西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南宋:
1127北宋覆亡后,定都南京应天府,到了元1138年,将都城迁到了临安府也就是如今的浙江杭州。 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

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覆灭,从1138年到1279年,南宋一共在杭州建都了141年。
杭州作为都城的主要朝代有:
吴越国:在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在杭州建都,从907年~978年。
南宋:在北宋靖康之耻后,宋室在江南建立了政权,称为南宋。1138年,迁都临安府(浙江杭州)。
以上是杭州作为都城的主要朝代,希望能帮助到您。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