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浙江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七大古都之一。

杭州历史悠久,1974年在杭州建德市发现了“建德人遗址”,证明了10万年前杭州地区就有人类居住。

在4000年前,大禹“去会稽 会诸侯”,于钱塘江岸“舍杭登之”,故称余杭。
在秦时始置钱塘县。故杭州有钱塘之称,西湖又名钱塘湖。白居易著有“钱塘湖春行”之诗篇。

在唐代升为杭州府。
靖康之后,宋室南迁,定杭州为行在,改杭州府为临安府,意思是临时安定 不忘收复北方故土。
元时,复名杭州府,直到清末。
民国后,称杭州市。
杭州地域辽阔,面积160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78万。辖10区3县市。

以上可见,余杭、钱塘、临安都可以称为是杭州市别称。但是余杭、临安又是杭州市辖下的一个区名,钱塘则有了钱塘新区。
所以,现在的杭州就是杭州,不能用余杭、钱塘或临安代称杭州。



属于杭州市余杭区,杭州目前有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分别为:上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余杭区,临平区,钱塘区,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 ,淳安县,建德市。余杭区地处杭州市北部,东临大运河,西倚天目山,南濒钱塘江,中贯东苕溪,面积1228.43平方公里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境内置钱唐(含杭州城区)、余杭两县,属会稽郡(钱唐几经变更,到民国为杭县,余杭区系由原余杭县和杭县大部地域合并而成)。1961年3月,从临安县析出原余杭县境与钱塘联社合并,4月,钱塘联社撤销,恢复县建制,定名余杭县,县治设临平镇。
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彼时先属越,后属吴,后复属越,战国中期属楚。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境内置钱唐(含杭州城区)、余杭两县,属会稽郡(钱唐几经变更,到民国为杭县,余杭区系由原余杭县和杭县大部地域合并而成)。
西汉时,余杭、钱唐两县仍属会稽郡,钱唐为会稽郡西部都尉治。平帝元始四年(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新王莽始建国元年(9年),改余杭县为进睦县。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余杭、钱唐。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与余杭县同属钱塘道。民国16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划杭县城区、西湖、会堡、江干、皋塘、湖墅等地,建立杭州市。
1961年3月,从临安县析出原余杭县境与钱塘联社合并,4月,钱塘联社撤销,恢复县建制,定名余杭县,县治设临平镇。
关于余杭的由来,还要追溯到大禹时期,在一次南巡时,大禹曾经乘船路过这里,看到这里的风景后,连自己的余杭(就是船的意思)都不要了,立刻上岸,于是,这个地方就被后人叫做“余杭”。
还有一个说法,是大禹曾在此地造舟渡江,于是人们就将此地取名为“禹杭”,后来口口相传,就把“禹”改成了“余”,叫做“余杭”。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