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唱出无数文人墨客胸中的郁结。艺术往往来源于生命中的悲苦,李白、杜甫、岑参、王勃、王安石、苏轼……几乎都是在仕途受挫之后才达到自己的艺术巅峰,原因很简单,忙于政务的人哪来的闲工夫写作诗文呢?于是乎,在慢慢历史长河中,这些满身艺术细菌的“愤青”们就逐渐掌握了舆论的主流,赢得了历代读者的共鸣。
对于一些文人来说,自己的遭遇往往不便于直接拿出来发牢骚,于是诗文中往往出现借喻、暗喻和借古抒怀,就像一碗碗浓郁的鸡汤,在你信心不坚定的时候支撑你走下去。
冯唐和李广,正是千古“怀才不遇”的典型,文人们自然愿意将二人推上艺术舞台,抒发自己对世事的不满。
人的一生转瞬即逝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冯唐是一位颇负盛名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汉文帝时年龄已经较大了,但官职卑微, 不受重用。 到景帝时,略有升迁, 但不久被免官闲居, 后来汉武帝寻求贤才, 听到人们盛赞冯唐, 就召见了他, 但这时冯唐已九十余, 不能复为官, 这就是“ 冯唐易老”的故事。
冯唐青壮年正逢历史上有名的“ 文景之治”时期, 政治上还较清明,两位皇帝还比较励精图治, 但冯唐一直没得到重用, 空有满腹经纶, 难遂报国之心, 直到白发皓首, 也没得到施展的机会, 难怪事隔 700 多年王勃年纪轻轻就发出“ 冯唐易老”的感叹 。
命运的不公时刻都存在
李广是汉武帝时的名将, 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大小七十余仗, 他都参加了, 而且英勇善战, 匈奴闻风丧
胆, 称他为“飞将军"。唐诗中“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一千古绝唱, 可谓妇孺皆知。 但就是这么一位令匈奴闻风丧胆的名将,最终也不得封侯之赏, 而和他同时参加对匈奴作战的将领中, 才能和声望远远比不上他却被封侯的达数十人。“ 飞将军” 李广最后在一次追击匈奴的战斗中迷失道路, 引咎自杀。全军将士痛哭失声, “ 百 姓闻之”“ 无老壮皆为垂涕”, 这就是“ 李广难封”的悲剧。
悲苦的共鸣
“ 冯唐易老”和“李广难封”这两件史实, 都发生在汉朝, 都和汉武帝这位“ 雄才大略”的帝王有关。 前者是他想用冯唐而为时已晚, 后者的赏罚不明他是难辞其咎的。 这两件令人叹惋的故事, 反映了“ 家天下”的封建统治者压制人才、浪费人才和用人的主观随意性。 他们的“ 求
贤”“访贤”是出于“ 权欲”的需要, 他们的“ 论功行赏”只不过是施展“ 权术”的一个虚伪口号, 而“ 圣心好恶”才是对臣下行赏贬谪的标准。 这是封建社会的一大痼疾, 也是造成“ 冯
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
也许,人们敬仰的并不是冯唐、李广本身,只是借此抒发对特权的不满,或是自我安慰。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