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钱塘新区35类人才业务实现“一窗”办理。是件非常好的事情,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这几点来看: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杭州钱塘新区35类人才业务实现“一窗”办理,属于“最多跑一次”,这也是杭州市相应国家号召,提升政府的为民办事效率。
办理过人才业务的人应该有所感受,人才相关服务分布在人社、科技、公安等十多个部门,如果要申请人才引进补贴,放在以前就要去科技部门;如果要办理医保、社保等等,得跑人社部门。这样下来,以前得花好几天来跑,时间成本太大,办事效率和综合性也很差。
而此次杭州钱塘新区35类人才业务实现“一窗”办理后,人才办牵头公安分局、行政审批局、经发科技局、社会发展局等部门打破壁垒,在流程、数据等方面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建立成了“一站式”服务体系。这些人才办事部门,交由一个窗口快速处理。跑一次、资料提交一次就能坐等结果。
最后值得肯定的是,杭州钱塘新区35类人才业务实现“一窗”办理,为杭州其他区域甚至全国做了榜样。不仅政府的办事效率提高了,人才办事也方便了,而且对于人才纸质资料的要求也变少了,无形中为保护环境做了贡献。正因为如此,人才的体验感上升了,那么,留在杭州继续发展的可能性也就大了。想要创造GDP提升,也有人才保障了,为大杭州手动点赞!!!
首先,我要为杭州钱塘新区的35类人才业务实现“一窗”办理的举措点一个大大的赞,无论是对于国民个人还是政府机构都是一件好事。
以下是个人的几点想法:
一、应该说钱塘新区的这一举措是前两年国家倡导和推行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与探索,如今依托发达的网络信息,各行政部门之间实现信息数据联动和实时分享,实现多部分合作与整合,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一窗”办理也为今后更多其它业务和更多地区的“一窗“办理提供了参考样板,将极大地便利民生。
二、“一窗”办理实际上是各类事项网上、掌上协同办理,实现审批资料在各部门间的电子化传输和储存,从过去的“人跑腿”过渡到现在的“数据跑路”,大大加快了业务办理流程,不但实现了经济、高效,还能有效倒逼各级行政部门进行审批流程再造、促进体制机制改革、促使政府部门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政府管理费用的下降,这也是国家打造节约型政府的必然产物。
三、这次,钱塘新区首推人才业务实现“一窗”办理,也体现了该区作为经济发达的新区对人才的尊重。
人才业务的办理涉及落户、就业、创业、医保、社保、公积金以及生活等方方面面的事项,人才相关服务分布在人社、科技、公安等十多个部门。例如,人才如果要申请科技型人才补贴,得跑科技部门;如果要办理医保、社保,得跑人社部门……造成多头跑、多头等,而且很多行政部门还不在一个区域内,办理起来非常耗时耗力,如今的“一窗”办理大大节约了他们的时间精力,使得各行各业的人才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在自己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国家越来越多的“一窗进出”“一次办结”,体现的是政府服务意识的觉醒,是国家正在从管理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体现,体现了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信,我们百姓会越来越喜欢这种节约型、服务型的政府。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