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7.8米
临平山海拔217.8米。唐时,临平已为游览胜境,有景点14处。山顶有细砺洞,又称龙洞。山上下有钱镠磨剑石、白龙潭、藕花洲等数景。山西麓有安隐寺,唐宣宗时建,有名泉曰“安平”。苏轼曾有诗咏泉。
(已毁)、古罗汉松、古黄杨树、唐梅等。临平依山傍湖,旧有“临平十景”。古时候,山巅有一石塔,人称普同塔,在平野孤丘上亭亭而立。临山有一湖,方圆十里,平湖碧水,波光粼粼,风檣往来不息,湖岸边有荷田片片,此为临平湖,山因湖而名。故有元代诗人吴景奎“舟过临平后,青山一点无,大江吞两浙,平野入三吴”的诗句。
临平山海拔217.8米,面积约3.25平方公里。7000多年前,临平山、超山、半山、凤凰山应该是海湾中的一个个小岛,如同现在舟山群岛一样,随着海退陆进、泥沙淤积,将水面断而形成一个平静的泻湖,因山临平湖,就叫临平山
古人逐水草而居,在此以捕鱼卫生,天晴时候常在山间晾晒,故临平山也叫晾网山。山下的湖古称临平湖,传说“此湖开,天下平;此湖塞,天下乱。”不知是山因湖而得名,也不知道是湖因山而得名,先有鸡或先有蛋的问题,在此不做考虑吧。
当然,临平山形如童一匹卧着的骆驼,有骆驼饮湖水之势,又有人将它称作驼山。古书中常见临平湖的变迁,三国东吴赤乌(孙权)十二年(公元249年)夏六月,“临平湖出宝鼎,传为黄帝神鼎”,临平湖也曾改名为鼎湖。后来,人们为了跟杭州西湖进行区分,把临平湖改叫为东湖。沧海变桑田,现在的东湖早就淤积成为平地变成了城市的一部分。但东湖的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如东湖街道、东湖村、东湖路、东湖桥等。
评论列表 (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