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主权国家而言,这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此说绝非危言耸听。汉语里夹杂英语词汇,绝非常论所谓为了“表达上简洁明了”那么简单,这是文化污染,是文明间攻守易势的表现。几十年来,西方世界针对非西方世界发动了一轮又一轮的“和 平 演 变”、“颜 色 革 命”,基本手段就是从生活方式、语言文字到思想意识,渐次演进,对非西方世界进行权力颠覆,以期达到其“普 世 价 值”广被天下的战略目的。我们国家就是这个“和 平 演 变”、“颜 色 革 命”的重点对象。
有些人把我这种看法视作阴谋论,认为现在汉语里夹杂英语,是“民 族 融 合”或者叫“文 化 融 合”。这种看法的持有者,要么浅视、短视、无知,要么包藏祸心。从历史上看,我们国家经历了无数次的民 族 融 合,但需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历史上成功的民 族 融 合,都是强势的、占主导地位的民族,吸收非主导民族的文化,这叫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大家看清楚了,一个“兼”字,就把主从关系定位了。从来就只有强者融合弱者,被动融合主动之说,那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几十年来,我们国家在军事上一直奉行“积 极 防 御”的战略,在外交上则体现为“韬 光 养 晦”,这本质上是国力不够强大情况下采取的守势战略,带有被动性,是不大可能在文化上去融合别人的。有人或许会拿“孔 子 学 院”来说事,但这只是文化上走出去,是我们商品、服务走出去的配套,无论从初衷上还是从现实影响上,都不能构成文 化 融 合。况且,文 化 融 合是对外来文化而言的,“孔 子 学 院”于此不搭调。
再回过头来补充说一下汉语里夹杂英语词汇一事。民族语言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符号体系,它的外部形式、内在精神都是契合中华民族主体的基本生产、生活方式需要的,对它进行改变,必然改变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冲击民族的文化基因,其影响是颠覆性的,不可掉以轻心。
评论列表 (0条)